通知公告更多

学院研工速递更多

研会新闻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研工动态
191127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频——我校师生参加广东省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大会
[来源:暨南大学研究生德育网  发布单位:研究生工作部  作者:]

 

1127日上午,我校30多名青年教师、新聘导师和研究生的代表,到华南农业大学参加“2019年广东省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会”此次宣讲会邀请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讲。

  

何镜堂院士在讲座中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建筑教育工作者和设计大师所走过的精彩人生道路。他用自己的建筑人生故事讲述生活与工作哲理。

【读书求学 立志成才】

中学时期的他喜爱数理化,且怀有爱好美术的心,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建筑学令何镜堂神往,他顺利考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并师从岭南建筑一代宗师夏世昌。从此便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他的建筑人生。在读书期间,他曾手抄一本16万字的英文建筑原著,这是一种何等的学习毅力,何镜堂现在回想起来也讶于自己当年的拼命程度。

【走出校门 茫茫人生】

1956年,他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并攻读研究生,然而研究生毕业后遇上“文革”,他在彷徨中坚持设计的理想,并且学习了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成为其日后思考的哲学基础。他说,在《矛盾论》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大收获就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文革期间,他在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上得到了锻炼和积累。文革结束后,他重新思考和规划人生。

【四十起步 勤奋创业】

人生应该怎么过1976年,何镜堂已经42岁了,仍满腔热情想大干一场,做最热爱的建筑创作。1983年,他选择举家回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并给自己提了一个“三到位”的要求:每个作品都要做成精品;每个作品都要得奖;每个设计要能够总结成为优秀论文。因此何院士获省部级以上的项目设计奖项300项,其中国家级优秀设计项目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在学术核心刊物《建筑学报》发表59篇;主编《何镜堂建筑创作》、《中国馆》、《当代大学校园理论和设计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术丛书》、《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何镜堂文集》等12本著作。

回到华南理工大学的第三天,他就接到了深圳科学馆招标竞赛的通知。“机会来了!”他说。行李还没到,夫妇俩就召集了一帮同学,熬了20天的设计方案送去当天就中标了。

人生打响了第一炮,何镜堂重拾了建筑设计的信心。“那时我已经45岁了,还有15年就要退休了,我能不能用15年的奋斗,把时间抢回来?”1992年,何镜堂被评为教授,1994年被评为国家设计大师,1999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只用了短短的几年便走了别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所走的路。

【花甲之年 再上征程】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7.13纪念馆、汶川地震震中纪念馆、科学发展观纪念馆、澳门大学横琴校区……30多年来,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项,获得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他用奋斗“抢”时间,用建筑表现时代。

花甲之年的他,仍然没有停止他的步伐,当院士时,他已经61岁了,作为岭南建筑学派的旗帜性人物,何镜堂院士没有忘记自己回归校园时的初心:把设计、研究、教学结合在一起。他说要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

【人生感悟】

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

对每一天都抱着真诚的心思,爱她,尊敬她,竭尽所能;

对专业要充满激情,要从实践中研究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

我选择了一条设计与研究、创作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一条辛苦但快乐的道路;

100个作品,不如做一个精品;

不怕输,输多了总会赢的;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完满才是人生;

勤奋、技能、人品、机遇”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要素,缺一不可;

当你能够工作的时候,尽心尽力为社会多做有益的事,当你不能工作的时候,大家依然能够想到你、关心你、你就会感到幸福。

 

一个人的人生长度是有限的,但是它的容量,它的纯度是不可估量的,何镜堂院士在其80年所贡献的作品,对后辈给予的学子情怀,使在座的青年教师与学子对于如何去选择人生都有启迪。也许今天的讲座也能在许多正处在青春期迷茫的青年学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他们知道,人生不要怕苦,用热情、智慧、汗水去浇灌与开拓,就能让自己成长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才。在座观众用雷鸣般的掌声、认真的聆听,表达了自己对何院士的尊敬和关怀。

 

 

 

 

 

 

 

[发布日期:2019-12-09} 访问人数: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