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2015级博士研究生入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课程讲座在曾宪梓科学馆国际会议厅举行。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郑文杰教授受邀,为全体博士新生献上了一场名为《水与地球生命——兼谈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与社会责任》的精彩一课。全体2015级博士研究生及各学院辅导员、研工部教师与社科部负责人到场聆听与交流。 出席的博士生新生研究方向涵盖了人文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而授课的郑文杰教授契合博士生学习特征,引自然界中恒常存在的“水”为例,并以严谨的科学思维、深厚的国学素养展示了人文哲学和自然科学两者间的内在要义与妙旨所在。 郑文杰首先诠释了传统文化中“水”的科学内涵。凭借图解细说水分子化学成分的方式,他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水的组成、结构与性质”,并指出生命之渊薮乃源自于水,“依水生存,务水造福”的寓意本就深植于科学研究中;他进一步指出“溶解”、“分解”是水分子成分中的氢氧原子最重要的物理属性,强调博士生在修身治学的过程中应育有“海乃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与包容。
“水”的物化形态在科学研究中备受重视,同时,“亲水修身,尚水养性”,“水”的神韵也被国人赋予了丰蕴的传统文化以及优良的民族特性。郑文杰教授继而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生活感悟,从中国典著《易经》中发掘“水”于个人发展的深意。物有常态,水无常形,他用《易经》里“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一语概括地球生态环境中的水丰富多变的形态,并指出万物皆有度,自然界中的水“云长云消”的现象与规律背后蕴涵着通变则恒久的规训,勉励着博士新生在复杂浮嚣的社会中学会沉潜学识,以求学之通变。 最后,郑文杰教授援引中医名著《黄帝内经》:“善言天者, 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 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 必有厌于己”三警言,藉此以寄语博士新生积极拓展研究视野和勇于社会担当,以达致学术突破和创新。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卢远部长对整个讲座进行了精要的评点,鼓励博士生积极以辩证的思维、跨学科的视野看待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以“基于器物而超越器物”精神求变创新,做到融汇互通。 该课程的负责老师黄颖黔在本次讲座结束之际对后续的课程安排和课堂要求作了说明,希望全体博士新生们全程参与教学和考评,务求学有所获。 文/游凯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