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十年再聚首 共忆当年话未来 ——99级研究生毕业十周年座谈会顺利举行 初冬的周末,暨南园阳光煦暖,甚是热闹。11月17日下午,暨南大学99级研究生毕业十周年座谈会在行政楼1111会议室隆重举行。从全国各地赶来的40余名99级研究生校友参加了座谈会。校长胡军、副校长林如鹏出席座谈会,郑文杰执行院长、卢远部长、古伟芳书记、黄跃雄主任、史学浩副院长、梁艳主任及相关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座谈会由校友刘湘云主持。会后,副校长陆大祥、副校长刘洁生与大家合影留恋。11月16日是暨南大学106岁的校庆日,本周也是暨大的校庆周。99级研究生特别选择这样的日子再聚母校,感恩母校栽培,也庆祝毕业十周年。
99级研究生毕业十周年座谈会现场 校友与母校共成长 胡军校长在会上做了重要致辞,表达了对99级研究生回到母校的欢迎与感谢,同时向校友们介绍了学校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概况。他着重讲到了近期学校的两项核心工作:一方面,升级科研队伍,打造更优质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加紧新校区的规划建设,预计将在今年底或者明年初动工。最后对校友们表示了深切祝福,希望他们常回母校看看。 林如鹏副校长在致辞中赞扬了校友们毕业10年间取得的成就,表达了欣慰之情。林副校长从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十年来我校取得的可喜发展。比如研究生院挂牌成立、研究生数量从6000人突破达到13000多人,并特别提到2011年在汪洋书记启示下新建的“宁静致远工程”。他指出“校友关心是重要因素”,期望99级研究生校友们能更加关注母校成长。 研究生院院长郑文杰指出,我校研究生院秉承着“把所有考生当作‘未来成功校友’”的态度进行研究生招生,进校后提供“三助”岗位以促进其成长,直至毕业后的校友终身服务,一直紧抓为研究生校友服务工作。郑院长希望校友们多关注我校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发展,有条件的可以担任师弟师妹的业界导师。 领导分别致辞 “刘主席”牵头99相约 现任职广东商学院金融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的校友刘湘云,是99级研究生昔日的研会主席,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刘主席”,他是本次聚会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刘湘云介绍了本次联谊会的筹备过程,也感谢了学校领导其相关组织对活动的支持。本次活动主题QQ群“暨南99相约”已经有超过100名成员,这将是99级研究生校友良好的交流平台,他相信下次重聚将更方便、也会有更多人参加。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广东建设报社总编辑的校友游梦华感慨了母校的发展,提到暨大学生在外口碑不错,各行业都分布着我校精英。作为99级博士代表,游梦华说自己在4所大学生活过,但暨大是他“进入中年后联系最多的”,暨大老师德艺双馨的品质让他难以忘怀。他说本次聚会体现出校友们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深厚感情,他很珍惜这份难得的机会,可以让99级当年的同窗相聚于此。
很多到场的校友都对当年的研究生生涯满怀追忆,而“金一”几乎是被提及最多的集体回忆标签。十几年前,研究生人数还不多,而且各学院研究生“大杂居”、男女“混住”,这样大大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联系,“那时串门都很方便的,女生就住隔壁……”。虽然从前的小伙子变成了成熟男人,那时的漂亮姑娘成了“孩子他妈”,但那些青葱岁月似乎还历历在目。现场有穿梭玩耍的小孩们,他们也一同来见识父亲、母亲当年留下青春的地方。 校友张文号介绍,本次活动后将制作99级通讯录,加强彼此联系,下一下十年再聚。很多校友在展望下一个十年时都充满激情,他们多表示过去的十年,是奋力拼搏的十年、对母校的回馈较少,希望下个十年再聚首,自己可以为母校奉献更多。
毕业十年 幸福但仍在路上 虽然毕业了十年,他们大多数已经步入中年,他们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们是高校里的受人尊敬的老师、是金融机构资深的管理层、是医院里技术过硬的专业骨干、是政府机关的要职人员……但他们表示自己仍然还在摸索前进的路上。
一位经济学院的女校友在座谈会上,怀念十几年前暨南园里黎明时分的公鸡打鸣,也难忘记当初在学生组织中策划活动的美好经历。她目前在深圳证监局工作、是她热爱的工作,有一个4岁的漂亮女儿,她说自己相当满足当前的生活状况,但未来的挑战是“事业更上一层楼,同时兼顾家庭”。 当记者问到新一代研究生迷茫现象普遍,对师弟师妹们有什么建议时,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张俊巍校友指出,单位招聘时更看重研究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快速响应的方法。所以研究生要建立起自己区别于本科生的优势,应当重点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上。“尽量多与社会接触”,这是他给年轻一代研究生的又一个建议,他表示,这种“接触”并不局限于实习,应该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听老师、家长和身边朋友的建议。 而张俊巍身边的校友表示,每个人一生都有其必经的阶段,每代人都是这样在迷惑中前进的,并不一定需要别人给你什么提示,以少走一些弯路,有些弯路是必要的。他说“我现在还很迷惑,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他觉得且惑且行,才是人生该有的路径。 文/编辑部 邹小玲 图/编辑部 邹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