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欣,暨南大学2015级本科生,2019级传播学硕士,曾获国家奖学金、郁文奖学金、第十七届“挑战杯”红色专项赛中全国二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公益赛道铜奖和产业命题赛道银奖。她成功申请硕博连读,2021年9月正式进入博士培养阶段。
她身上那明亮而不刺眼的自信,在让你仰慕的同时,能够带给你正能量。不论是扎实的学术功底,还是亮眼的实践作品,都足见她的才华与魅力。在这个毕业季,让我们走近刘倩欣,去感受榜样的力量。
对待学术,刘倩欣始终保持专业的态度。在高中时期,她是一名理科生,进入新闻与传播学院以后,提升文字表达能力是她最先面临的难关。她说,自己并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只能下苦功夫。她建议大家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习和模仿规范的学术话语,再通过积极和老师交流,慢慢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在一步步的努力之下,她在期刊《新闻与写作》发表了两篇论文——《“一镜到底”:融合新闻的叙事结构创新》和《融合新闻伦理的“问题域”及其内涵》。
无论外界声音多么嘈杂,刘倩欣都能静下心来做学术。2020年,刘倩欣负责的《香港媒体的政治谱系坐标及其他话语方式调查与研究》项目获批2020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简称“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重点项目。谈到自己做项目的经历,刘倩欣说,比起成果,更重要的是过程。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团队遇到了此前没有接触过的研究方法,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请教,边学边做。她认为,面对未知,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它,不断突破,才能实现个人的提升。做学术,保持踏实稳定的态度尤为重要。
(刘倩欣获奖照片,左2)
刘倩欣踏实的优秀品质,在读书这件事上充分体现。她尤其喜欢读那些“难啃”的书。刘倩欣说:“在读法国思想家保罗·维利里奥的著作时,我一开始根本理解不了。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导读作品等辅助材料,慢慢走入维利里奥的思想体系。到了一定程度,可能在某个瞬间,我就突然能够领会到作者的意思,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她认为,这就是读书的乐趣。
在《南方日报》实习期间,刘倩欣为了保证新闻时效性,连夜整理采访录音,直到第二天早上5点,最终提交了上万字的录音稿,给媒体实习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做事情总有“勇往直前”的那股劲,一旦认准目标,就会坚定地往前。提到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不同,她认为,在本科生阶段,大家往往还不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到了研究生阶段,大家会慢慢沉淀下来,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一开始,刘倩欣并没有清晰的目标,后来是在导师刘涛教授的指引下,慢慢体会到学术的乐趣,坚定做学术研究的决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倩欣最终成功申请上硕博连读,得以继续在暨南园深造。
(刘倩欣参与青年中国诵)
刘倩欣坦言,刘涛老师对自己影响很大。“刘涛老师是我最崇敬的人,也是我的学术领路人。是他让我明白,做学问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她告诉我们,即便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刘涛老师也会抽空和学生们交流。刘涛老师这份对于工作的这份热爱和奉献让她十分敬佩。
此外,刘涛老师经常举办读书分享会,请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读书报告和读书笔记。刘倩欣说:“实际上,读书会不仅仅是学生汇报和老师点评,更多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老师会输出很多他对于前沿话题的见解,令我们学生十分受益。”
在学术以外,刘倩欣还热衷公益。2021年,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和小伙伴一起创办“全景故事会”项目,想要用公益的方式来推动博物馆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该项目后来在第七届 “互联网+”比赛中获得了省赛的两个奖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公益赛道的铜奖和产业命题赛道的银奖。
(刘倩欣参加实践活动,左1)
被问到做项目的感想时,她说:“做公益项目肯定是不容易的,有非常多的现实问题需要考虑,还要同时兼顾学业,怎么安排时间都成为了难题,但看到成果得到肯定时,我觉得之前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她本科期间曾担任学院团委学生会副书记、副主席,现在则是博士生党支部的组织委员,努力为党组织、团组织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无论在哪个领域,刘倩欣永远高标准要求自己,尽职尽责,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接触过刘倩欣的人,都会夸她“沉稳、踏实、靠谱”。正是这份耐得住寂寞又沉得住气的心态,助力刘倩欣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