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更多

学院研工速递更多

研会新闻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研工速递
[新传]明湖博雅论道|2020级博士分享会第1至3期回顾
[来源:暨南大学研究生德育网  发布单位:研究生工作部  作者:]

  明湖博雅论道,探讨学术前沿。在第1、2、3期的博士分享会中,2020级靳睿、王茹月、叶立三位博士生分别围绕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

第一期

主题:《近代报刊中的胶济铁路话语研究(1899-1919)——以媒介、铁路与国家关系为中心的考察》

分享人:靳睿

3月31日上午10点,第1期博士分享会在第一文科楼613举行。博士生靳睿以”媒介、铁路与国家关系“为中心进行考察,研究“近代报刊中的胶济铁路话语”。甘险峰教授担任本次分享会的主持人,赵建国教授参与点评。

在研究中,靳睿选取“五四”运动直接导火索“山东问题”的核心部分胶济铁路为研究主体,梳理了从1899年至1919年间不同近代报刊上的胶济铁路相关的新闻文本,这一期间和胶济铁路相关新闻事件的主题先后有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纠纷、官民矛盾与中外矛盾、电政路矿权益斗争、民族尊严与国家主权等。对胶济铁路话语的解读则以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为前提,分析新闻媒介如何报道铁路、铁路如何对新闻媒介进行反馈、媒介和铁路如何参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塑造和国家形象的建构。

靳睿认为,在选取的二十余年时间里,近代中国发生了全面且深刻的变化,而凡是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巨变,几乎都可以在当时的胶济铁路话语中找到反映。研究根据伊尼斯的理论,结合对胶济铁路话语的新闻传播学考察,认为媒介既刻画地理上的物理空间,也构建认知上的心理空间,更反映想象上的政治空间另外,研究认为胶济铁路的属性并不仅局限于交通系统的范畴,在当时它更是一种类似近代报刊的新媒介,在当代中国,媒介对铁路的报道意义重大。

第1期博士分享会合照

第二期

主题:《舆论圈层化:论网络社群的圈层结构及其舆论表达》

分享人:王茹月

4月4日下午3点,第2期博士分享会在第一文科楼613举行。博士生王茹月围绕“舆论圈层化:论网络社群的圈层结构及其舆论表达”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汤景泰教授担任本次分享会主持人,曾一果教授参与点评。

在分享环节,王茹月首先从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多起舆论热点事件入手,分析了网络社群圈层化、舆论圈层化的形成机制,认为价值、技术、议题分别对网络舆论圈层的形成起着底层逻辑建构、技术平台赋权、网络社群整合的关键作用。其中,从议题属性来看,当前互联网场域中存在政治、文化、性别、民族宗教、临时性维权群体以及热点问题等圈层,且多数热点事件均呈现出了跨圈层传播的舆论传播特质。此外,王茹月认为,舆论圈层化传播的复杂多变,又分别在议程设置、框架建构、舆论主体、话语表达、舆论传播、传播效果等方面展现出了新的表达机制与作用机制,致使当前舆情监控、舆论引导朝不虑夕。最后,王茹月认为,应深入对“技术+议题”混合式圈层形成机制及影响机制的研究,这样才能提供更为可行的舆论引导路径。

第2期博士分享会合照

      在点评环节,曾一果教授首先肯定了选题的新颖性、热点性以及此次分享内容的诸多亮点之处。同时,曾教授指出,文中对舆论圈层化的界定还需进一步推敲,应该看到舆论圈层化形成的诸多面向,以及更为复杂的形成质素,此外,对舆论圈层的划分标准应该具体指明,以提升研究的严谨性。汤景泰教授也提出,文献综述还有待丰富,相关论点还需进一步提炼,应继续在外文文献的阅读上下功夫。


第三期

主题:《技术哲学二元转向中的智能媒介时代》

分享人:叶立

4月15日下午3点,第3期博士分享会在第二文科楼528举行。博士生叶立围绕“技术哲学二元转向中的智能媒介时代”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林爱珺教授担任本次分享会主持人,汤景泰教授参与点评。

叶立首先从人机传播问题入手,认为与人机传播相伴生的一系列研究均是基于计算机作为社会行动者范式(CASA)进行的考察。该范式主要以实验和访谈考察人机传播的效果与人类的主观感受,缺乏对技术主体的思考。研究则希望通过引入技术哲学的视角,在技术哲学的学科发展与转向中发掘对研究智能媒介时代人机传播有所助益的启发。同时,叶立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涉及唐·伊德所描述的四个人-技关系领域:作为透明穿戴的具身关系、作为认知中介的诠释关系、作为类主体的他者关系、作为信息环境的背景关系,并以此为框架对国内智能媒介时代的人机关系研究现状作了描述。

第3期博士分享会上同学们认真听讲

      在点评环节,汤景泰教授首先肯定了选题的新颖性、跨越性、重要性以及此次分享内容的亮点。同时,汤教授指出,本次分享会内容较为晦涩,对技术伦理问题的分析应该落实到具体问题,而不仅仅是形而上的认知,并进一步指出文献综述中论述部分的不足。


[发布日期:2021-06-02} 访问人数: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