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博雅论道,探讨学术前沿。在第17、18、19期的博士分享会中,时静、郭洁、成杰三位博士生分别为大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第17期
《作为媒介的“广州超级文和友”:
叙事、记忆与消费》
主讲人:时静
11月18日上午10点,第17期博士分享会在第一文科楼613举行。博士生时静围绕“作为媒介的‘广州超级文和友’:叙事、记忆与消费”这一主题进行分享,曾一果教授担任本次分享会的主持人,王玉玮教授参与点评。
时静认为空间媒介化成为近些年传播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向,她将“广州超级文和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媒介界定、叙事构成、记忆生产及消费逻辑,发现“广州超级文和友”作为一种空间媒介,促进了人与物的交易、强化了人与人的交往、增进了人与城市的交融,展现出空间媒介在多元社会关系中“勾嵌”与“合一”的积极作用,而“广州超级文和友”实现媒介化的关键在于其有效的叙事书写,即通过拼贴堆砌的空间语汇、断裂压缩的空间语法和场景化的故事讲述,完成内容展演与策略表达。在“广州超级文和友”的叙事逻辑中,“记忆”成为媒介“书写”的关键,时静辩证地指出,“广州超级文和友”本质上是资本推动下的消费空间,但在媒体与城市不断融合的今天,“广州超级文和友”客观上又为城市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点评环节,两位教授均肯定了这一选题的价值。王玉玮教授指出,接下来需要尽可能地在大的理论视域中衔接每部分,以保证结构连贯,同时提出叙事不仅是空间的叙事,还包括了观众认知,这一方面还可以更丰富。曾一果教授指出,要进一步明确问题,发掘“广州超级文和友”的独特之处,要在历史叙事的视角下讨论空间如何生产以及建构了怎样的记忆。
第18期
《阅读史视域下新中国初期集体读报
研究》
主讲人:郭洁
11月26日上午10点,第18期博士分享会在第一文科楼613举行。博士生郭洁围绕“阅读史视域下新中国初期集体读报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甘险峰教授担任本次分享会主持人,赵建国教授参与点评。
郭洁由阅读史的角度出发,探究了新中国初期的集体读报行为。具体分享主要从阅读史的发展脉络、阅读史的研究途径展开分析,并提出了从阅读史角度研究新中国集体读报的可能性与创新性。其研究的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宣传网的建设情况,也即从阅读史角度分析当时的政治情况与社会环境;第二部分主要从阅读的外部层面,即谁在读、读什么、在哪读、什么时候读这几方面分析这一时期集体读报的具体情况;第三部分主要从读报者的内部心灵入手,分析参加集体读报的人为什么读、怎么读以及读报对他们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点评环节,甘险峰教授对本次分享会的主题表示了肯定,认为该选题具有理论选择和现实指导两方面的意义,同时也指出目前要抓紧做好材料的收集、梳理工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赵建国教授认为文章整体时间段和研究区域要进一步明确,可以将集体读报研究与其他运动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做一些横向、纵向的比较研究,使研究从微观处扩展到宏观视野,进一步细化与聚焦。
第19期
《课题项目计划书的撰写》
主讲人:成杰
12月3日下午4点,第19期博士分享会在第二文科楼518举行。博士生成杰就“课题项目计划书的撰写”这一主题与大家进行了分享,陈致中教授担任本次分享会的主持人,郑亮教授参与点评。
成杰主要从课题研究设计、研究基础和保障条件两大方面进行了相关分享,重点介绍了选题依据、选题内容、思路方法、预期成果等的撰写方式。
郑亮教授在点评中表示,申请课题时不一定严格按照课题要求来执笔,但最重要的是要在申请书中表述清楚“你想做什么、你为什么要做、你想怎么做、为什么非你做不可”等内容。针对年轻教师或博士前期成果少的问题,他认为,其实课题申请最重要的还是解决上述问题,前期成果相对而言不是最为看重的部分。
陈致中教授则主要从研究方法层面对课题申报进行了建议指导,并表示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理论更新。他认为文化研究不一定都必须由“圈内人”来完成,作为“圈外人”同样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并勉励博士生们在学术道路上要勇于创新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