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更多

学院研工速递更多

研会新闻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研工速递
[新传]学术前沿讲座|记者应具备哪些意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得主来告诉你
[来源:暨南大学研究生德育网  发布单位:研究生工作部  作者:]


12月9日下午,新闻传播实务前沿讲座第27期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羊城晚报社政文编辑部社会新闻采编室主任董柳老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看记者应该具备的几种意识”的专题分享。讲座由我院新闻系系主任罗昕教授主持。

线上讲座情况

 董柳老师用个人经历为引子开始本场讲座。他生动讲述了自己毕业时本打算深造读博进高校却误打误撞进入记者行业,从初出茅庐到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故事,用他自己走过的弯路为同学们总结经验教训,也为接下来的分享埋下了伏笔。


首先,董柳老师提出记者应该具备的第一个意识是“主题意识”。他为同学们介绍了很多新闻作品获奖的重要条件,即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内容真实,新闻性强;时效性强;感染力强,社会效果好。这些要素都是新闻奖所关注的重中之重。

同时,董柳老师以自己获得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告别“同命不同价”》为例,剖析了其获奖的原因。他认为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是因为这篇报道中体现了司法改革、宪法精神和平等概念这三个主题;第二是因为这篇消息的时效性非常强,在当天发布会的中途就已经发布,并且是全网首发,在新闻时效性上抢占先机;第三是由于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发布后两小时后就收获了30万的点击量并引发了法律圈的关注与热议。


接下来,董柳老师介绍了第二个意识则是“获奖意识”。他以自己采访广东法院“过问案件”事件为案例,说明“获奖意识”的重要性。当时他抢先发现新闻线索,并率先发布名为《过问案件登记后 法官办案纯粹了》的新闻报道。然而,其他媒体的同题材报道获得了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他却因为没有申报,错失了一次与新闻奖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在这次经历中,董柳老师意识到如果没有报奖意识,很可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随后,董柳老师指出“发现意识”是记者非常重要的一个意识。比如张文宏医生缺席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不少记者可能熟视无睹,而羊城晚报的《“读懂中国”今天上午缺了张文宏,上演现实版“读懂中国”》却受到多方表扬,就是因为这篇报道从小细节中发现了时代大主题,不仅为该事件找到了独特的报道视角,而且契合了该会议的主题。

羊城晚报社政文编辑部社会新闻采编室主任董柳老师授课

因此他告诉同学们,要擅于发现线索,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挖掘可报道的题材,如时代新变化新风貌、有意思的基层现象、舆论监督、重大基层首创和重要成就等关键词都是值得关注的内容。

分享的最后一部分,董柳老师关注于如何提高“学习意识”,他鼓励同学们向获奖的新闻作品学习,并总结其特点。比如主题鲜明、擅于大题小作、“三农”题材获奖多、把握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标题应该将言简意赅与生动活泼巧妙融合。

在互动环节中,面对同学们提出的“在实习采访时将报道写得太琐碎缺乏深度”的问题,董柳老师表示,报道应时刻围绕主题来写,琐碎的东西要大胆舍弃,对新闻素材要进行选择。


同时,关于“如何避免报道最终滑向过度追求宣传价值”的问题,他认为,系列报道作品不能为了出篇幅而狗尾续貂,在报道挖掘到位后就要及时停止,不然就是在往报道里注水。一系列真诚而实用的建议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讲座互动环节

最后,姚锦云老师对此次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并对董柳老师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

[发布日期:2021-02-02} 访问人数: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