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更多

学院研工速递更多

研会新闻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研工速递
[新传]明湖博雅论道 | 博士分享会第14至16期回顾
[来源:暨南大学研究生德育网  发布单位:研究生管理办公室  作者:]


明湖博雅论道,探讨学术前沿。在第14、15、16期的博士分享会中,罗坤瑾、李华和黄世威分别为大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第14期

虚拟社区感:新媒介时代的关系连接 

——慈善组织义工微信群的个案研究

主讲人:罗坤瑾

10月23日8时30分,2019级第14期博士生分享会在第一文科楼613举行。博士生罗坤瑾围绕“虚拟社区感:新媒介时代的关系连接——慈善组织义工微信群的个案研究”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其中罗昕教授担任此次分享会的主持人兼点评人。

罗坤瑾注意到社区感对组织成员具有凝聚人心、促进群体融合的作用,分享了自己以广东汕头“存心善堂”义工微信群为研究个案的研究。此研究采用了半结构式的深度访谈方式,目的是探究微信对特定群体社区感的凝聚与微信群成员之间的关系连接的关系。罗坤瑾发现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的是,新媒介时代的社区感在交际场域、交往方式以及精神、情感的人文回归方面有新的变化,表现为:技术与空间的重叠出现了虚拟共同体与新型共同体;虚拟社区的交往实践改变了群体成员的行动与身份重构;情感的人文回归是整合满足与群际维系的需要。


第15期

人机融合智能:一种新型智能网络和可能的信息交互媒介

主讲人:李华

10月30日9时30分,2019级第15期博士分享会在第一文科楼613举行。博士生李华围绕“人机融合智能:一种新型智能网络和可能的信息交互媒介”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其中范以锦教授担任本次分享会主持人,汤景泰教授参与点评。

李华以演绎法的思维方式对人机融合智能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回溯了人工智能和人类心智的发展历程,通过发生学的视角对比分析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差异和优劣,从而演绎推导出人机融合智能的可能。李华使用R包bibliometrix计量统计分析了当前人脑融合智能的文献后发现,人机融合智能更多地体现在医学领域,人机融合智能和传播间关系的研究刚刚起步,但其作为前沿交叉学科的研究领域,值得深入分析。

在点评环节,汤景泰教授指出,学界对于技术的变革呈现出两种鲜明的倾向:批判范式和对技术的推崇。在此背景下,李华同学的分享走出了传统文科学生对技术或拒斥或崇拜的两种错误的倾向,其对于技术源流的梳理,体现了研究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性,这一点是分享的价值所在,弥补了此前人工智能对现在的新闻传播以及未来的新闻传播产生何种影响这类相关研究中技术维度的缺失。同时,汤老师也指出,研究还有提升空间,人工智能可能对传播带来的影响,没有详细阐明,缺乏足够的分析,他建议可以补充和延伸人工智能传播,这样才能更有核心问题意识,才能使研究“落地”,例如传播的偏向问题、人工智能传播对社会的权力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等。

此外,汤老师就此话题谈及辅导学生的切身感受,他说,很多同学给自己贴上“文科狗”的标签,自动屏蔽了相应的问题。再加上我们现在的学科壁垒,导致我们传播学研究水平低,但自我感觉良好。“在我看来,我们的学科建设,不仅没有促进学科发展,反而是画地为牢,迷失了社会中真正的问题所在,导致我们现在的研究和实践渐行渐远。”

范以锦教授总结说,对于新闻传播学问题,博士、硕士研究生肯定要用跨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于这点,赞赏了李华在跨学科知识这方面的分享。此次分享有几个特点:一是避免了线性新闻业务叙述,有一定深度;二是对人工智能、人类智能发展脉落梳理得比较清楚,介绍了新型交互媒介的出现,对它的原理、发展和未来结果讲得比较清楚;三是采用跨学科的视角来分析人机融合智能,对其三种类型的划分融合了跨学科的知识;四是可以看出读了不少书,并未局限在新闻传播学方面,比如其他跨学科知识──医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经过研究以后,比较自然地将跨学科知识引申到新闻传播学。

范老师就此延伸提到,博士论文的写作也要注意进行跨学科研究,将其他学科知识引申到新闻传播时要自然,不能贴标签,要结合研究的问题,论文标题要更学术化,更有问题意识。同时,范老师也给出分享内容改进的建议,他说,可以结合新闻传播学领域内容,如果能够深入到媒体、人脑结合应用的业界公司,从头到尾做一些调研,结合案例分析清楚,将跨学科知识与新闻传播学实践应用讲清楚,如此会更有价值。


第16期

后疫情时代国家的灾难叙事与共同体想象 

——基于‘新华社’APP的1398个短视频

主讲人:黄世威

11月11日16时30分,2019级第16期博士生分享会在第一文科楼613举行。博士生黄世威围绕“后疫情时代国家的灾难叙事与共同体想象——基于‘新华社’APP的1398个短视频”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其中王玉玮教授担任本次分享会的主持人,李红教授参与点评。

黄世威发现后疫情时期新华社推出的灾难类短视频中,国家对灾难的叙事不同于疫情期间对灾难本体的关注,而是注重对灾难的反思、总结以及从灾难状态向日常状态的过渡。基于此,黄世威从时间形式和空间建构两个角度分析了新华社推出的灾难类短视频中的灾难叙事。在结尾总结认为,在视觉转向的背景下,短视频所特有的表达优势已经成为国家在灾难叙事中建构共同体想象的重要途径,但这其中蕴含的视觉霸权与情感规训等问题亦值得反思。

在点评环节,王玉玮教授肯定了选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价值,尤其是对“多难兴邦”这一概念的梳理以及与“想象的共同体”理论的对话。但同时也指出存在着部分部分小节描述性内容过多,国家修辞部分论证存在不足等问题。同时,李红教授也提出了建议,对后疫情概念的使用还需斟酌、要加强与理论的对话、紧抓视频里的“国家”概念等。



[发布日期:2020-12-14} 访问人数: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