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更多

学院研工速递更多

研会新闻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研工速递
[新传]学术前沿讲座 |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变革,听听资深专业记者怎么说
[来源:暨南大学研究生德育网  发布单位:研究生管理办公室  作者:]


11月13日晚7点,新闻传播实务前沿讲座暨第24期“暨南云讲坛”在线上举行。南方日报主任记者、时政新闻部副主任赵杨老师为同学们开展了题为“全媒体时代:内容与渠道”的分享,会议由我院计算新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林仲轩教授主持。



赵杨老师在正式分享前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微纪录片——《呼吸》,该短片由赵杨老师团队疫情期间赴湖北荆州拍摄,短片记录了一幕幕生死抢救、千钧一发的场景以及一个个为自由呼吸咬牙坚持的故事。通过这部短片,赵杨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全媒体时代下新闻作品的特点,并引出了接下来要分享的内容。


南方日报微纪录片《呼吸》


01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内容

第一部分,赵杨老师介绍了全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类别与生产流程的变化,并对不同类别的内容形式做了简要概括。首先是文字,全媒体时代的读者习惯于线性的阅读模式,对文字的要求更加挑剔,因此文字需要从始至终吸引读者的眼球,如果没有吸引点,会直接导致读者流失。

读者对文字的需求使得新闻记者的专业要求变得更高:记者需要成为“专家型记者”,即对一个事件要能够进行深刻地理解,并给出专业的意见分析。同时还要求记者有较好的文笔,能保证通顺的行文逻辑与文字的可读性。此外,记者还要能够回归新闻专业的本质,追求新闻接近性、及时性等。

随着技术的普及,移动端直播已经成为新闻内容生产的标配,并被广泛使用于新闻现场、新闻采访等场景,目前移动端直播只需在简便设备的支撑下即可实现运作,摆脱了过去因受限于昂贵的设备而难以操作的局面,从而为内容生产释放了更多的可能性。


《武松来了》第一集“落马官员的风水局”片段


同时,越来越多的短视频也被广泛地应用到了新闻现场、活动策划等场景。赵杨老师以其团队在2017年制作的《武松来了》反腐题材脱口秀节目为例,展示了短视频的独有的魅力。赵杨老师认为视频表达在未来会成为主流,并指出在传统媒体的转型过程中,纸媒在短视频制作上相对更有优势一些。

此外,赵杨老师指出,海报也是当下和未来宣传推广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今年的疫情当中,许多主流媒体发布的海报就十分地抓人眼球,具有很强的传播力。赵杨老师还提到H5、条漫等都将成为新闻内容十分重要的形式。


02全媒体时代的渠道

第二部分,杨老师首先着重介绍了新闻的采访环节,并从自身相关经历出发进行分享,强调了记者要有很强的突破能力。同时也指出新闻内容的呈现形式关键在于要做好采访,采访前首先要对这个领域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更有可能在采访中深入挖掘,并能够进行后续跟进。这种不断探索、挖掘的能力也是当下记者区别于一般人的重要特征。

其次,赵杨老师探讨了内容和渠道两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很多成功的移动端平台之所以成功,除了优质的内容外,更有赖于成熟的社交、搜索、社群营建工具以及战略。以往一则报道刊发后,工作就算完成了,但在全媒体时代,一则报道刊发后,其“生命”才刚刚开始。

只有内容没有渠道,这样的内容影响力难以发挥,而只有渠道没有内容也同样行不通,因此需要将内容和渠道统筹起来。而这也提升了对于记者的要求:记者不仅要有专家型的思考、作家一样的文笔、同时还可能会像产品经理一样去运营新闻产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记者需要有创新、包容、卓越、担当的品格和意识,才能在复合的要求下快速成长。


03互动环节

在互动环节中,赵杨老师就同学们提出新传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能力、身处特殊新闻现场如何调节心态等问题做出解答。他认为,新传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对其他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律等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扩展视野、对现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其次,要掌握一定的传播技术,如短视频拍摄与剪辑,完善自己专业能力。关于记者如何在一些特殊的新闻现场调整心态,赵杨老师认为面对特殊情况可以自身先做一些适当的排解,同时也要始终坚持新闻客观准确的原则。本课程任课教师姚锦云向赵杨老师咨询了理工科学生在新闻媒体的就业情况与形势。赵杨老师表示理工科生在一些专业领域如科技、经济上更具有优势,同时可以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来补足媒体存在的技术短板问题,并认为理工科学生在满足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完全能胜任媒体工作。 

最后,姚锦云老师感谢赵杨老师的精彩分享,并对此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


[发布日期:2020-12-14} 访问人数: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