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更多

学院研工速递更多

研会新闻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研工速递
[新传]传媒领袖讲习班第五讲-舆情与社会管理团队:政府,公众,研究者与新媒体舆情
[来源:暨南大学研究生德育网  发布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者:苏柯]

 

朱磊老师:未来舆情观察新思考
 
刚上场,还未落座朱磊老师就让大家赶快抢红包,吸引同学们加入自己的群聊“未来舆情世界”之后,请大家在群里写下看到“睡眠”这个词之后首先想到的三个词。埋下伏笔之后,朱老师才开始讲座。
                  
“‘舆’是什么?是两只手推着一辆车,过去的大官坐在车里,如果不好,老百姓的手就要把他推下去。”朱磊老师这样理解。朱老师首先为大家分析了近年来舆情研究持续升温的现状。继而提出了自己对未来舆情研究的思考,讲述了舆情研究的三个基本步骤: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与分析,以及信息可视化;随后朱老师又分析了舆情研究的三种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
 
朱磊老师强调,在未来研究中,最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创新,要有“共情力”和“故事力”。随后朱磊老师在微信群聊里发布了刚刚有关“睡眠”的联想词频统计图。最后朱磊老师用小太平鸟帮槲寄生传播种子的例子,阐释了当今人们与舆情的共生关系。
 
麦尚文:作为能力的舆情——政府传播的体系建设与战略转向
 
麦老师解释了讲座题目,其实是将政府对舆情的处理水平作为一种政府能力进行研究。麦老师首先抛出三个问题让学员们思考。
               
 
第一,“烂尾新闻”是多了还是少了?舆论“引导”转变为舆论“引领”,指出目前政府对舆情的理解有新的变化。第二,“塔西佗陷阱”有多深?“塔西佗陷阱”指的是越解释越被误会的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实际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叩问,指出今天政府的公信力需要重塑。第三,“官媒”还是核心吗?今天的信息传播渠道与传播信息源越来越多,有着“多核”的趋势,政府正在建立的官方媒体群还没有成型。
随后麦老师以“僵尸肉”假新闻事件为例,分析当前多元媒体时代的新闻纠错机制。麦老师讲解了舆情事件的一般发展过程,包含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以及长尾期六个时期。在舆情发展的前三期,基本是媒体引领舆论发展;进入反复期后,舆情则会在网络上发生分化,进而再次发酵。政府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提高自身的舆情处理能力,并提出了建议:发展各部门工作联动机制,打造“新媒体第一”的政府发布体系,以及核心问题处置体系建设等。
 
最后,麦老师跟大家分享了三个榜单,(全国)地方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深圳舆情榜,粤治“广东治理能力现代化”榜单,并对深圳自揭家丑的勇气以及完善的政府舆情处置能力评价体系建设表示赞赏。
 
汤景泰:新媒体语境中的舆论抗争
 
新媒体的发展给舆论抗争带来很大方便。首先举了庆安枪击案的例子,讲述了对庆安地方官员们的连续举报事件,相继的次生事件接连发生,出现游行等线下抗争行为。由此,汤老师梳理出舆论抗争的五种主体:公众,大V,境外,官媒,水军。并指出随着这种舆论抗争而出现的“全民围观”现象给政府施加了很大压力,进而发生的全民“破案”,全民“人肉”行为,也成了一种支持舆论抗争的力量。
                   
随后,汤老师给大家介绍了“议题机会”和“议题共鸣”两个概念,并分析了哪些议题容易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如何利用新媒体引起公众的共鸣。接下来汤老师分析了舆论抗争得意兴起的思想内核,并认为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成为舆论抗争的一种思想资源,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对类似于“逼上梁山”的历史事件原型的记忆传统。
 
然后,汤老师总结了目前舆论抗争的主要模式,首先由大V发难,随后是网民传播,然后进行人肉搜索,最后导致媒体围攻,并指出了舆论抗争的几种手段:PS,行为艺术,戏仿等,同时指出了近年来出现的利用舆论抗争获利的事件。最后汤老师总结,目前我国舆论抗争有着被操纵的风险,有着强烈的情感动员等。
 
今天讲座的最后,张晋升副院长为下午的讲座做了精彩点评,提醒学员们在面对网络信息的时候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与理性的分析,并鼓励大家日后可以成为舆情治理的参与者。
 

[发布日期:2015-09-06} 访问人数: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