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媒V讲堂”再度开讲,本次邀请的嘉宾是《中国青年报》首席评论员、著名时评人曹林。曹林在讲座中分析了公众在观察社会事件时容易形成的错误观念,并提出公众在看待舆论热点和新闻人在做报道评论时所应时刻注意的12条准则。
曹林首先指出,公众在评判新闻事件时,经常由于错误的逻辑导致了错误的判断,继而引发错误的冲动,而呈现在媒体上错误的数字,也容易引导公众偏离新闻事实本身。在曹看来,这些由冲动造成的“冠冕堂皇”的罪恶,都源于人们自身“正义感过剩,缺乏理性克制”。他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当下最大的社会问题,就是人们在浮躁中自以为是的正义感。
而在谈到如何看待和辨别“假新闻”时,曹林表示,假新闻当中包含着完备的“新闻元素”,但“新闻要素”往往是缺失的,比如说信源的模糊处理。
曹林本次讲座的主题为《观察社会热点所应具备的理性思维》,曹一边列举和分析诸如余姚官员视察水灾、护士扇女童耳光等社会事件背后隐藏的事实真相,一边为现场观众梳理公众在看待舆论热点和新闻人在做报道评论时所应时刻注意的12条准则:
一、理性看待社会问题须有“小三”精神;二、一事当前,先问真假,事实高地;三、评论永远不能走在新闻的前面;四、坚持独立判断的强大内心;五、拒绝用力过猛的宣传;六、避免标签化和概念化;七、去除封闭思维,保持可能被说服的谦虚;八、克服偷懒思维,不要人云亦云;九、浮躁的时代,做一个冷媒体,静能量;十、警惕“罐头思维”;十一、敬畏专业;十二、警惕极端主义。
“罐头思维”是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缺乏逻辑分析与推理,省略论证过程,再加上人为制造信息不对称,只有给定的结论,从而导致的集体无意识。曹林在谈到“罐头思维”时痛心疾首,他表示,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只遵循既定的思维套路,并举了小学生创新思考的两个例子,以此警示在场学生在看待问题和报道新闻时需摆脱思想桎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在讲座结束后做总结陈词。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编辑部
撰稿人:蔡博瀚
2014年4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