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更多

学院研工速递更多

研会新闻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研工速递
[文学]“文苑余香——暨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文艺分享沙龙第一期”活动
[来源:暨南大学研究生德育网  发布单位:文学院   作者:冷婧如]

20131211日晚上七点,由文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组织的“文苑余香——暨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会文艺分享沙龙第一期”活动在第一文科楼309室进行,主题为当代中国民谣与摇滚音乐,来自文学院文艺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等专业的同学参加了讨论。

 

分享流程首先梳理了中国摇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脉络,从崔健1986年身穿长裤、身背吉他、两裤脚一高一低走上北京工人体育馆唱《一无所有》开始说起,到90年代初期的“90现代音乐会”、1994年魔岩三杰在香港红磡体育馆的公演、2002年云南丽江雪山音乐节、2004年主题为“谁在春天里歌唱”的年鉴大事记,探寻中国摇滚生发的时间序列线索。通过唐朝乐队主唱的死亡,探索一个摇滚乐队生存延续的内因。

 

关于摇滚乐的表现内容,有些同学认为中国摇滚人侧重于抒发个人的迷惘、希望或孤独,涉及政治性色彩的题材比较少,另一些同学则认为崔健的《一块红布》里面的“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这些歌词本身就代表了一个20世纪60-7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个群体的集体困惑和迷思,同时也有隐晦的意义指涉。在摇滚乐和流行音乐的界限分区上,价值层面的深度和判断似乎成了测试试纸。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关于摇滚精神内核的讨论,叛逆、反抗、呼喊是中心,二手玫瑰那种“非主流”的怪异装扮,似乎就是有意识地讲东北二人转中的旦角融合在行为表现上,所以当你看见一场演唱会里面出现一帮大老爷们穿旗袍上台或者在宣传照里穿上绿底红花的妖媚服饰,在感觉到不适的同时还有另一层面的思考。在愤怒之外,有些同学提出摇滚要“穿过愤怒之门”,从而走向一个更为超脱的境界,对群体、社会、人类有更高层次的关怀。

 

在两个多小时的开放式讨论里面,并不侧重将摇滚和民谣之间的界限划得泾渭分明,而是着眼于更多糅合性和民族性的因素,酣畅淋漓的的讨论在充满前卫意味的万能青年旅店的歌曲中结束。

文学院研究生会宣传部

2013年12月11日

文/钟晓晴  图/郭克文

[发布日期:2013-12-15} 访问人数: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