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李良荣:互联网是一场革命
——李良荣教授受聘担任南方传媒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11月25日晚,在暨南大学第二文科楼郁文报告厅,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良荣教授从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教授手中接过聘书,受聘为南方传媒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随后,李良荣教授以“新传播革命”为题,为到场的新传院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新媒体理论课。
晚上7时三十分左右,郁文报告厅挤满了前来听讲的同学。李良荣教授与胡军校长一同走进会场,在讲台中间落座。暨南大学副校长林如鹏教授登台主持会议,在介绍李良荣教授时,他用了“四个第一”——建国后国内第一本《新闻学概论》的作者、国内第一部《宣传学导论》的作者、80年代初首次把“信息”概念引入我国新闻界、中国第一个提出媒体“三跨”概念的学者。介绍声息,掌声四起。
随后,胡军校长致辞并向李良荣教授颁发聘书,聘任李良荣教授为南方传媒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在致辞中,胡军校长以一句“暨大新闻要成为国内一流就要有一流的教授”来表达聘任李良荣教授的重要意义。同时,他的另一句话“掌声要给教授院长,而不是校长”,幽默而深刻,引起在场学生的热烈掌声。
作为中国新闻界毋庸置疑的大师,李良荣教授曾数次来到暨南大学,见证了暨大新闻学院的发展历程。在谈起暨大时,李良荣教授说“第一次来暨大时,暨大破破烂烂的,而今从外观到内涵都在成长。” 7时45分左右,题为“新传播革命”的讲座正式开始。李良荣教授从社会舆论结构、社会权力结构、社会思潮及政府执政环境四个方面阐述互联网对世界带来的革命性改变。他先从最近几年影响全球的几个重大事件讲起,从阿拉伯之春、伦敦之夏、华尔街之秋到莫斯科之冬,无不体现出互联网的崛起在信息传递、集成舆论并作用于现实世界方面表现出的颠覆性力量。
回顾历史,人类信息传播经历了四次革命,从文字发明到印刷术的诞生再到电信通讯的实现,直至今天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普及,每一步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方式带来质的变革。对于互联网这种较新的技术,年近古稀的李良荣教授非但没有丝毫疏远,反而积极参与,并提出经典见解,“互联网给我们的本质改变在于把《宪法》赋予我们的传播权利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传播权力”。
随后,他详细讲述了互联网的崛起对社会带来的革命性改变。首先,在社会的舆论结构方面,虽然互联网早已兴起,但直到移动互联时代,特别是微博的兴起才使互联网成为社会舆论的主阵地。此时舆论主导人群也由PC时代的博客和传媒精英阶层转变为草根意见领袖。在这个过程中,广大民众的表达需求得到了释放,但同时舆论变得更敏感,也更易于被人为操控,“微博用户主要以‘三低’(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为主,意见表达难免偏于情绪化”,他表达了对在微博上形成舆论的担忧。对于刚在社交媒体领域崭露头角的微信,李良荣教授则表现出明显的乐观态度,“微信用户以中产阶级为主,理性表达或能取代情绪化的发泄”,同时,他也提出“希望中产阶级能成为网络的主力军,改变现有的舆论形态”。
谈到互联网对社会权力结构的改变,他指出微博通过“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将动员公众的权力从政府分流到网络舆论领袖。但这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针对近期网络上频繁出现的以舆论裹挟司法、干扰政府以及诸多大V被集中处置的事件,他指出这种乱象的纠正要“寄望于一批具有理性精神的中V们的崛起”。而所谓的“中V”,在李教授看来是指那些在某一领域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社会人群,在事件发生后,他们能提供最专业最权威最具理性的分析和建议。
舆论领袖的崛起加上社会多元化的表达,使互联网催生出诸多新思潮。李良荣教授认为,在这些思潮中,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最值得关注。他认为这几种思潮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越来越呈现出极端之嫌,缺乏理性。在对民粹主义的分析中,他引最近热炒的“夏俊峰案”和“唐慧案”做例,指出网络舆论往往易浸淫于情绪的惊涛骇浪中,忽视事实,无视理性,以至于汹汹群论对司法判断和政府行为造成严重干扰。
在讲座的最后,李良荣教授结合新媒体时代对记者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向在场的同学们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指出,在新媒体时代,记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既会采写文字,又能制作声画的全能型记者;另一类是专业的深度报道记者。无论哪一种,都要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优秀的表达能力。而在表达能力方面,他特别强调新闻学院的学生要有过硬的文字表达能力,要“能写”。
在互动环节,新传院的学生们积极提问,李良荣教授耐心解答,言语间透露出长者的幽默和大师的睿智,精彩的解答引得全场掌声阵阵。
九时三十分左右,会议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落幕。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 撰稿人:陈松珂
2013年11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