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胡泳暨大演讲:从《赫芬顿邮报》看报纸的未来
11月1日早上10点,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传媒前沿讲座第二期在教学大楼A124举行。此次讲座邀请的嘉宾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副教授,他以“互联网第一大报”《赫芬顿邮报》为案例,与在座的新闻学子分享了在新媒体包围下的传统纸媒该如何突围的问题。
胡泳强调,在当今新闻业趋于多元化的背景下,探索报纸的转型问题,关键在于能否有一套新的新闻内容生产模式在背后支撑。而《赫芬顿邮报》正是代表了一种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内容生产的新模式。《赫芬顿邮报》仅用6年时间就平地而起,成为美国阅读最广的新闻网站之一。在胡泳看来,其成功取决于以下四大关键性策略:
第一,以高质量的内容取胜。《赫芬顿邮报》经过实名认证的高端博客群和高质量的评论是其最重要的保障,而在成立初期专注于政治领域是其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
其二,致力于向多内容领域进军。《赫芬顿邮报》目前已涵盖经济、科技、体育、娱乐等多方面题材报道。用赫芬顿的话说,《赫芬顿邮报》的宗旨是“提供一个平台进行真正重要的全国性交流”。其创办人赫芬顿的目标非常明确:“我们想成为网络报纸,报道所有事情并为各种利益服务”,但是这要“从我们独特的编辑观点出发”。
其三,不同内容类型的一站式混合。既有突发新闻,也有聚合新闻,还有实时的评论,意味着用户既可以找到想要的信息,也可以立刻看到人们对这些信息的评论。网站也注重新闻的社会化,实现与社交网络的融合,利用社会化媒体来提高网站访问量,成为一站式新闻和评论消费场所。
胡泳指出《赫芬顿邮报》带来的启示是:以社区生产为核心的同心圆模式——内核是网站最坚定的具有原创能力、质量非常高的博客作者;外面一环是公民记者,散布在美国各地;而最外的大环则是读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和网站博主发生互动。这种新的、更开放的新闻模式被胡泳教授称之为“众包”模式,其中两个重要的贡献群体是博客与公民记者。《赫芬顿邮报》的团队虽然只有150名带薪工作人员,但依赖超过3000名投稿者为每一个可以想到的话题制造内容。它有另外12000名“公民记者”,这是它的“眼睛和耳朵”。它的读者也为网站生产了许多内容,每个月有多达200万条投稿。《赫芬顿邮报》正在实践一种新的办报理念,即是“新闻模式再也不是一种消极的传递关系,而是一个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共享的事业”。
最后,胡泳总结了《赫芬顿邮报》在商业上的成功公式是:以最小的支出,提供最大范围的新闻:即时全面,与著名人士的评论以及读者的反馈相结合。所有内容皆免费获取。收入主要来自广告,这建立在高流量的基础之上,因为它是网上被链接最多的博客网站。
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 撰稿人:王虹婷
2013年11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