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素质的自我提高
——记“Touch Life 师生学道大讲堂”系列讲座(三)
2012年12月5日晚七点半,生科院第三届“Touch Life ”师生学道大讲堂第三场讲座在教学楼A1103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生科院化学系高庆生教授,讲座的主题是“研究生科研素质的自我提高”。高庆生教授,在复旦大学获得学士、博士学位,并在德国波茨坦马克斯-普兰克胶体与界面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高教授致力于纳米功能材料和能源催化研究,在化学和工程技术一期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献,同时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3项),并担任Angew. Chem. Int. Ed.、RSC Advance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人。
高庆生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结合自己在德国求学的所见所闻简单介绍了同学们感兴趣的国外求学生活,并特别提到了让他印象深刻的德国公交、德国足球、德国啤酒以及垃圾分类等。高教授从三个方面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于“研究生科研素质的自我提高”方面的见解。第一,科研工作需要理想主义。高教授认为理想主义就是追求真、善、美。科研的原动力在于理想。世俗的社会,需要精神的烛照;现实的科研,则需要理想主义的引领。如果科研工作者都能保持点理想主义,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高教授还引用了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教授的话勉励同学们,“每个理科的学生,都要以实验室为家;每个文科的学生,都要以图书馆为家,珍惜难得的三年光阴”。第二,多看文献、多听报告、紧跟研究动态。高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文献积累、整理存档、文献批注、文献阅读技巧等方面的心得。第三,留心实验中的异常现象。高教授以科学史上的著名例子——伦琴发现X射线、白川英树发现聚乙炔告诉同学们“小异常中有大文章”。 高教授结合亲身经历,以自己通过留意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而发现问题,再通过实验二发表一系列文章。第四,思路活跃、不拘泥于权威。高教授以自己的见解阐述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导师不一定是正确的,导师课题只是方向;学生在实验中的发现才是工作。
讲座的最后,高教授以“做研究,就是在兴奋和沮丧的交替中前进”与在场的同学们共勉,并祝愿同学们提高素养,寓乐科研,早日成才!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团总支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会
2012年12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