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千里来相会!
——四校学子聚暨南,各抒己见话《论语》
(记者 李姝)4月22日下午,在暨南大学建阳19栋一楼研究生会会议室,暨南大学经典诵读会联合华南农业大学鄱阳湖读书小组、北京中医药大学明德社、广州城市学院国学讲习团,共约50人举行了关于《论语》乡党第十篇的交流讨论会,同学们各抒己见,交流会气氛热烈。经典诵读会指导老师唐元平、万木书院林国伟、陈可为作为嘉宾参与讨论会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读经心得。
交流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 李姝 摄
讨论会正式开始前,大家到暨南大学曾宪梓科学馆门前的孔子像那里齐声诵读《论语》乡党第十篇,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记者注意到,好几位同学都是脱口而出,不拿手稿。安静的暨南园中,朗朗书声引得一些路人驻足聆听。
同学们齐声诵读《论语》 李姝 摄
随后举行的讨论会由经典诵读会会长宁雪梅主持,她介绍了这次交流会的背景: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主题是“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而“《论语》也同样是打开世界的一把钥匙,只要我们静心去领会,就一定会有所得。”交流会有七位同学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体会准备了主讲发言,以供同学们探讨:有从孔子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入手的,有从孔子对祭祀礼仪和对鬼神观的认知讲起的,还有从孔子的行礼细节和对待馈赠的态度深入挖掘的。
“大家的角度都不太一样,比如我的专业是食品科学,我就比较关注其中孔子饮食习惯这一块的内容,谈起来也就更有自己的体会,这样的角度就会比较微观,与那些从宏观角度切入的同学相比呢,说不上哪个好,但是都提供了一种认识《论语》的视角,总之收获还蛮大的。”暨大11级食品科学专业吴震告诉记者。
交流会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同学会有异议,甚至挑起了主讲人茬。“孔子的饮食是不是也太挑剔了?”“所谓的周礼,是不是也太繁文缛节了一点?”“‘割不正不食’的意思是指孔子对屠宰不当的肉不吃吗?会不会是后人解释时牵强附会了?”这样的质疑也掀起了讨论会的小高潮,在热络的辩论和证明中,大家对《论语》的认知又近了一步。
“对文本的解读实在有太多种了,每一种解读都受到当时当刻解释人的心智影响,我们应该接受哪一种?我认为,我们应该吸取其中争议不大并能为我们所用的东西,将怀有疑问的地方暂时搁置,等对人生理解深了一步,可以再回头来看这些问题。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对其中一两句搁置并不影响整本《论语》的价值体现。”唐老师面对同学们对同一句话产生的不同理解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记者发现,很多参与讨论的同学对于《论语》几乎是信手拈来,往往一个同学说起了上一句,大家就都附和着把接下来的几句背了出来。
有争议,有共识,同学们积极投入到讨论中 廖楚焕 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老师在总结发言时鼓励大家不仅要读经,要思考,更要去亲身实践,“只有真正去实践了,才能去体会和拿捏在践行孔子思想时的‘度’,才能懂得‘适宜’,才能领悟到所谓‘中庸’或者‘善恶’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大学生其实应当做精神贵族,去坚守一些东西而不是随波逐流。有些东西现在你会觉得不那么实用,但是这种精神层面的潜移默化是短时间内功利主义者看不出来的,对精神和品行的熏陶和培养会给你终身的益处。” 也许这段话是唐老师对经典诵读会默默坚守的褒扬,也是鞭策。
在记者问到以后的活动打算时,经典诵读会会长宁雪梅说:“今天其实感触很深,这种类似的活动我们以后还会举办,从其他学校的社团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从社团活动的形式到大家思想的碰撞,都是有益的。我们与外界社团和老师的联系也都比较紧密,大概是因为对读经共同的兴趣把我们引到了一起,感谢这条神奇的纽带。”
据悉,现在每天早晨7点和晚上6点钟,经典诵读会的成员自发地到暨南大学图书馆前广场或邵逸夫体育馆的正门广场进行经典诵读,对经典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前往加入。
|